10月1日股票配资推荐,的门店上演了一出“人间真实”大戏。
有人点了417元的菜,结账只掏了17块;两个人吃了一顿204元的饭,扫码支付——4元;更狠的是,直接“白吃”的:凑够200元,两张100元代金券一叠,服务员微笑:“您本次消费0元。”
这不是超市清仓,也不是倒闭甩卖,而是西贝的“自救首日”。这波操作,让网友直呼:“赶在西贝倒闭前,赶紧去薅最后一波羊毛!”
这场“跳楼价”促销,源头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。
9月10日,罗永浩吃完西贝,发微博怒怼:“全是预制菜,贵,恶心。”西贝老板贾国龙秒回:“没一道预制菜!你造谣,我要告你!”罗老师更刚:“来啊,谁举报西贝用预制菜,我奖10万!”
眼看要打官司,媒体冲进后厨一查——没找到预制菜,却扒出个更炸裂的真相:儿童餐里的西蓝花,保质期两年。
好家伙,你家两岁娃吃的蔬菜,比娃还“年长”两个月?这哪是吃饭,这是给孩子上“食品保存技术课”?
西贝一直主打“家有宝贝,就吃西贝”,多少中产爸妈周末带娃去,图个干净、营养、安心。结果现在告诉你:你花78块买的儿童套餐,核心食材是“库存老兵”。
信任,崩了。
9月15日,西贝低头认错,宣布九项整改。最狠的是:取消“25分钟上菜”承诺。
这可不是小事。那个沙漏曾是西贝的招牌——快、准、稳,背后是中央厨房统一加工、全国配送的工业化体系。
现在呢?不再中央串好,改门店现切现串;猪排烩酸菜,用生排骨现炒;儿童餐牛肉酱,厨师当场现熬;连食用油,都换成非转基因大豆油。
后厨一瞧,活脱脱变回20年前街边小店:案板上堆着新鲜肉,烤箱滋滋冒油,锅气十足。
听着挺美好,可问题是:西贝有370多家店,1.8万员工,真能全国统一“手工作坊”模式?人力成本飙升,出餐变慢,口味忽高忽低……这哪是升级,简直是“餐饮返祖”。
最魔幻的是,西贝说“没用预制菜”,从技术上讲,可能还真没错。
国家规定:预制菜得是“预包装”“无防腐剂”“工业化加工”。西贝的半成品没包装、没防腐,严格来说,不算“预制菜”。
但老百姓才不管定义呢。在消费者眼里:只要不是当面炒的,就是预制菜。你切好的肉、串好的串、调好的酱,哪怕不加防腐剂,也是“科技与狠活”。
这场认知错位,直接把整个餐饮业拖下水。绿茶餐厅默默撤了“现点现做”招牌;太二酸菜鱼被骂上热搜,连夜宣布“鲜活店”计划;最聪明,直接在菜单写:“部分预加工”,坦白从宽。
一批主打“锅气”的新品牌趁机崛起:费大厨辣椒炒肉、江西小炒,靠“明档厨房”“现场爆炒”收割流量。
餐饮圈掀起“现做革命”,可代价是:成本涨了,价格高了,等饭时间长了。消费者一边喊“要真实”,一边又嫌“等太久”——这饭,真难吃。
10月1日的“白吃盛况”,表面看是火爆,实则心酸。北京方庄店中午排号排到50桌,可店员悄悄说:“还没恢复到风波前。”
为啥?因为很多人不是冲着“信任”来的,是冲着“便宜”来的。你让我花4块钱吃顿饭,我当然愿意来;可代金券一到期,你还卖99元的羊排,谁还买账?
更现实的是:这波“跳楼价”,西贝几乎是亏本赚吆喝。一顿400块的饭收17块,95%的成本自己扛。能撑多久?一个月?三个月?等优惠结束,顾客发现“原来还得原价吃”,转身就去下一家“新网红”。
西贝不是小餐馆,2023年营收超62亿,原计划2026年上市。可这一波信任危机,直接给IPO蒙上阴影。
资本市场不傻:一个连“儿童餐食材”都说不清的品牌,未来增长在哪?品牌形象一旦崩塌,再砸钱也难重建。
贾国龙重掌帅印,还跑去洛杉矶开海外首店,看似雄心勃勃,实则有点“曲线救国”的意思——国内不好混,先去海外讲故事。
可问题是,消费者要的不是故事,是真材实料。
西贝这一仗,打得悲壮。降价是诚意,整改是决心,但真正难的,是赢回人心。
你可以用100元代金券让人来一次,但要用“锅气”和“良心”,才能让人再来第二次。
餐饮的本质,从来不是“快”,也不是“省”,而是“真”。消费者愿意等20分钟,就为一口热乎的锅气;愿意多花20块,就为一份“看得见的安心”。
西贝现在要做的,不是拼价格,而是拼“真实”。否则,再多的羊毛,也薅不回一个品牌的尊严。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